【說教】
#公眾教育
#用力過度
「教育」是現代動物園的重要使命,但所謂的教育並不是在動物前面插上一塊牌就能達成的,在連商品都講求產銷履歷、品牌故事的現代社會,動物園如果僅通過分布範圍與外型數據來「介紹」動物,不只達不到「教育」的初衷,也縮限了自身的可能性,但要如何拿捏得宜,不讓遊客有被「過度教育」的感覺,似乎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下面舉兩個例子來談談。
位於紐約的布朗克斯動物園一直以來都是動物園行業的標竿,引領許多重大的進步與革新,且由於隸屬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旗下,大多數的展區、展牌都會與展示物種做連結,除了物種本身的自然史之外,也向遊客傳遞野生動物面臨的困境及其背後原因並且告知個人能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幫助野生動物(比如鸚鵡展區前對於非法寵物貿易的介紹、鷸駝展區前對於家貓危害的介紹)。但即便是這樣一個獨步全球的機構,仍然有網友從我完全沒思考過的面相針對其教育部分提出質疑,該網友認為,他到動物園的主要目的就是玩樂與放鬆,布朗克斯在園區每個角落都塞滿教育資訊的做法讓他感到壓力很大,彷彿自己在遊覽過程中遭受不斷的批判,有種「被迫受教育」的不快感。
另一個例子則是漫畫家椙下聖海的「馬格梅爾深海水族館(マグメル深海水族馆)」,這是我近年來看過最好的動物相關漫畫,以一名嚮往在水族館工作的青年做主角,介紹了許多相關知識,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是相比「椎名君的鳥獸百科」這樣以人物為重,動物僅是串場或點到為止的作品,馬格梅爾深海水族館除了非常專注在物種本身,除了登場角色確實擁有真材實料,更以生物的特色做為發想點延伸出許多值得思考的議題,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達到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的領域,但是,雖然我自己非常享受漫畫帶來的這些體驗,卻也曾經看過網友留言說該作品「太想說教」,覺得作者對於部分劇情做太多延伸,給人一股用力過度的尷尬感。
很多時候,動物園教育的困境在於訊息無法跨出同溫層,許多從業人員或者愛好者認為有趣、重要甚至關乎天地的資訊,一般遊客不僅感受不了甚至大多數人是以不屑一顧或者厭煩的態度對待的,反正對他們似乎沒有立即的直接的影響,因此,在豐富展牌內容完善參觀體驗之餘,動物園應該優先考慮到「吸引目光」這件事,說到底,要是沒人看,展牌做得好也不過是給人孤芳自賞的排斥感。
動物園想脫離好展牌沒人看的顧影自憐(當然前提是有好展牌),首先是否應該意識到對大眾而言,過於頻繁的灌輸並不必要,內容也不需求多,先老老實實的追求把聲音「傳達」到就好呢?